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:发现你用了十年打磨的架构,眼看要被两年前根本没被关注过的新事物轻易取代?
欢迎进入代理架构新时代。
这可不是普通的自动化脚本或 AI 封装。 代理以目标为导向,具备生成能力,并且愈发自主行动。 它们不仅调用 API,还能自主规划调用路径。 最关键的一点? 它们自带策略。
代理发送的每个请求都可能包含:
X-Goal、X-Context、X-Route-Preference
)这就是决策的实时执行。 它不依赖集中式、事先规划的编排。 它是运行时的委托,将彻底改变基础设施的运作方式。
目前,大多数企业系统尚未遇到阻力。 早期的代理还只是聊天机器人、助手或独立的生产力工具。
但当它们进入业务流程(比如订单处理、理赔、分类、履行)时,就会开始与真实系统交互。 这意味着:
目前还没有危机。 但它正在逼近。 届时,问题不会是带宽不足。 而是代理的决策方式与基础设施处理流量的方式不匹配。
关键在于:代理正在将决策过程向上层架构推进。
您发起的请求构成了控制平面。
它不会问基础设施,“我应该做什么?” 它会直接告诉你: “这是我需要的, 这是我希望你如何表现, 现在去实现它。”
如果您的系统把它当作普通的 GET 或 POST 请求处理,那么回退逻辑会冲突,重试会重叠,代理性能也会因此下降,而这些问题不会反映在您的仪表盘上。
问题并非基础设施出错。 而是它未曾倾听。
这一变革不是空谈,而是在切实框架中逐步展开的。 像模型上下文协议 (MCP)、代理间 (A2A) 通信模型,甚至早期的策略驱动任务路由工作,均指向同一发展方向:
它们在语法、结构和抽象层面各不相同,但最终都达成同一架构目标:将策略嵌入到负载中,并在请求中体现其目的。
一旦请求承载起逻辑,基础设施只有两个选项:适应变革,或沦为仅传递负载的通道。
这不是彻底更换系统。 而是在变化尚早时抓住先机。 从这里开始:
X-Intent、X-Task-Profile
及其他能揭示代理意图的元数据。 如果你的观测仅止于 URI,就已经落后于需求了。在代理驱动的架构中,基础设施依然存在。 只不过它承担了不同的职责。 它不再负责决策,而是以智能方式执行决策。
如果你能及早做好调整,浪潮到来之时你将抢占先机。 浪潮正在逼近。
比你想得更快。